沈阳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与华商晨报联合启动“优质服务、阳光殡葬”主题优质服务月活动
即日开启
距离清明节还有不到三周的时间,祭祀故人、扫墓踏青是我国千古流传的传统。
根据前两年沈阳市清明服务情况的预测,今年前往殡仪单位祭祀的群众将在350万人左右,其中市区约有200万人以上。
为切实做好清明节期间优质服务及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确保群众祭祀活动在安全、文明、有序中进行,沈阳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分别从交通、安全、便民、认知等方面展开优质服务。沈阳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与本报联合启动“优质服务、阳光殡葬”主题优质服务月活动。
“优质服务月”活动时间从3月15日至4月15日,通过开展活动,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增加社会对殡葬工作的认同感和满意感,以圆满完成清明节期间接待群众祭祀活动为目标。
四优服务
优认识调干劲
为了充分发挥清明节“传递亲情、传承文化、展示文明”的功能,积极参加“优质服务月”活动,沈阳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表示,要强化组织领导,在突出“优质服务月”这一活动主题的同时,更要加强各殡葬单位的规范服务标准,落实工作责任,把活动贯穿于清明节工作的全过程,做到“讲求细、注重实、体现新”,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
沈阳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还会同有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对全市殡葬礼仪服务公司进行清理,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对新设立服务机构的资质、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对非法的丧托、社会殡葬中介组织给予严厉打击,以规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
各殡葬单位也积极开展教育,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思想上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工作理念,要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实际行动中,用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的服务态度、规范的礼仪行为,全方位做好清明节工作,积极争取创殡仪服务品牌,使服务满意度稳步提升。
优措施保安全
安全作为清明节工作的重中之重,搞好安全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各殡葬单位提高安全意识,强化安保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群众祭祀动态情况,对群众祭祀活动范围、聚集规模、时间路线、安全服务保障等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采取措施有效措施疏导车辆和人员,努力做到“三个杜绝”,即杜绝火灾、杜绝各类事故、杜绝业务差错,确保群众祭祀活动安全。
同时重视、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各公墓、殡仪馆认真落实骨灰存放设施等场所的安全防范措施,在消防器具配备、电器安全使用、易燃物品存放、安全疏散通道设置等方面,责任到人。严防火灾和人身伤亡事故。各殡仪馆、公墓增加保安、部队战士、公安警力,确保交通顺畅、秩序井然;确保群众人身安全;确保不发生火灾事故。清明高峰时期,民政局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将与各殡仪服务单位一道为祭祀群众服务。
优服务受监督
在服务月期间,各殡葬单位采取“服务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原则,坚持实行高透明度的服务公开,认真履行服务承诺,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发挥国有殡葬单位平抑物价的作用,不搞捆绑销售,不搞变相强卖,满足中低档殡葬用品供应,对低保群体实行减免政策,减轻群众负担。
各殡葬单位坚持行业自律,开展诚信服务,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活动期间沈阳市市民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投诉、监督。各殡葬单位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回应各界关注,以此提高社会公信力,不断改进工作,让市民满意度不断提高。
优文明树新风
以参加“优质服务月”活动为契机,各殡葬单位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便民利民惠民服务,开展了具有殡葬行业特点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努力查找自身不足,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创新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内容,延长服务时间,免费向群众提供“祭祀代理”、修理骨灰盒、祭祀用桌椅、饮用水及清扫墓碑工具等服务,确保各项便民措施得到落实。
大力弘扬我国殡葬先进文化,破除封建传统的殡葬陋俗,倡导文明祭祀,树立殡葬新风,使群众祭祀活动不仅体现历史传承,还要符合现代文明。沈阳市各殡葬单位积极开展“鲜花换烧纸,文明祭故人”和网上祭祀等活动,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让群众看到殡葬改革带来的成果,目睹服务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实现今年的清明节更加清洁明净。
也希望广大市民积极采用新型祭祀方式,从个人做起,在文明祭祀、平安清明的市场新主题下,发挥力所能及的力量和星星之火般的贡献。
图片由沈阳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提供
全力准备
到目前,全市各殡仪单位已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一是完成了对全市殡仪服务单位的安全检查。
二是各殡仪馆对馆内存放的骨灰盒全部进行了清点。全市殡仪馆现存骨灰盒8.1万盒。
三是各公墓单位对墓区进行了规划,增设了路标和指示牌。对不清晰牌号进行了更换。
四是制定健全了应急预案,建立了祭扫工作应急处置机制。
五是全市各殡仪服务单位准备近五万束鲜花,开展“鲜花换烧纸”服务。
六是沈阳市殡葬网开通清明祭祀专栏,开展网上祭祀、留言等项服务。
全市各殡葬服务单位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全力做好清明节工作,进一步加强科学化管理,多做实事,努力打造群众满意殡葬行业,为实现殡葬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张婕妤见习记者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