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央、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决策部署,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典型示范,多方联动,机制保障”的模式,全力打造乡风文明的“赣州样板”,迅速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联动、全面提升的工作格局,为赣南乡村振兴凝聚了精神、聚合了力量。2018年1月委托江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移风易俗电话调查中,1180名调查对象对“乡风文明行动”的支持率、满意率分别达93%和87%。
坚持政府主导,攻坚战态势快速形成
以敢打硬仗的决心,务实有力的举措,灵活创新的方法,迅速形成攻坚战态势。
一是“一把手”强势推动。2017年3月召开市县乡三级千人视频大会启动,将“乡风文明行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按照“三个月集中推进,半年形成机制,年底全面问效,2018年形成常态”的时间表扎实推进。成立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专设办公室。县乡同步成立相应机构,大余、信丰、安远、定南、会昌、赣州经开区、蓉江新区等7个县(区)由县(区)委书记担任组长,其中大余县各乡镇均成立乡风文明管理办公室,增配3-5个事业编制,由副科级干部担任主任。一年来,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就“乡风文明行动”作出批示9次,逢会就讲乡风文明,下乡调研必看乡风文明。
二是“一盘棋”全面推进。全市297个乡镇(街道),3765个村(居)整建制同步推进。出台赣州市“乡风文明行动”“1+3”文件,“1”指的是《赣州市全面推进“乡风文明行动”工作方案》,“3”指的是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三沿六区”乱埋乱葬专项整治等3个子方案,明确修订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等9项重点举措的行动“路线图”。同时把“乡风文明行动”列入《赣州市“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重点任务。各县(市、区)均配套出台“1+3”方案或“1+N”系列文件。
三是“一把尺”严格考核。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和全市公共文明指数考评体系,纳入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考评。出台《赣州市“乡风文明行动”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市考核县、县考核乡、乡考核村的分级考核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乡风文明第三方测评,实实在在摸实情,考核结果在全市通报。安远县对考核排名靠后的乡镇下发《问题整改通知书》,整改不到位的乡镇、单位约谈主要负责人。建立“日发布”、“周通报”、“月调度”工作机制,尤其是每周在市政务微信群发布《快报》和《通报》,县县亮相排名,形成“比学赶帮超”竞争态势,目前已刊发《快报》49期、《周报》48期。
突出群众主体,民众参与度不断增强
坚持以群众为主体,让群众有参与感、获得感。
一是立体宣传确保群众家喻户晓。推出各类报道2200余篇(条),新媒体累计发稿2万余篇(条),全媒体推送播出5集移风易俗系列公益广告片。印发各类宣传资料480余万份,入户宣讲2.67万场次,移风易俗文化墙及公益广告面积达63.27万㎡,开展乡风文明专题宣传演出活动8006场。设立“乡风文明监督哨”,公布举报电话,大力曝光鞭挞反面典型。
二是建立“一约四会”发动村民自治。3765个村(居)全部修订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内容具体规范纳入其中,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建立由村组干部、老党员、退休干部、新乡贤等担任会员的村民理事(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目前,红白理事会已全覆盖成立,并按“一村一策”制定章程,指导标准细化到彩礼金额、随礼金额、办酒桌数、办事天数等,建设公益性婚庆和治丧场所“文明理事堂”的村(居)比例达69.8%。
三是倡导文明理事带动群众参与。对红白理事会骨干、殡葬从业人员等群体累计开展培训124场(次),参训人员1.4万余人。对“风水先生”“大师”“神婆”调查摸底、教育转化,对流动算命摊点清理取缔。通过红白理事会操办的红白事中,新婚“彩礼”普遍控制在6万元以内,酒席桌数在10桌以下,各种仪式大为简化,红事费用减少超过50%,白事普遍一天办结,遗体火化后普遍安葬(放)在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每场为群众节约开支1万元以上。群众逐步开始接受文明理事,主动报备红白事,已报备红事9831件,白事7956件。各地举办多场集体婚礼,市级举办“大美赣州•千对佳人”集体婚礼,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书面《新婚寄语》,时任赣州市委副书记王林云为新人证婚。瑞金、龙南多地集体婚礼得到中央、省各级媒体关注报道。赣州市公交总公司在全国率先推出文明新风尚“公交婚车专属定制”活动,截至目前已完成115个婚庆订单,得到市民一致好评。
注重典型示范,乡村文明风尚不断向好
通过示范点、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典型带动,树立农村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