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间丧礼习俗最重要的环节系需要邀请“鸿题”来做一个“点主”仪式。
所谓“主”,指的是神主牌。广州旧俗要为死者做七七四十九天的丧事,其间每七天一个内容,如上旐、家奠之类。在末七时,便要点主。丧家先请人用栗木造一个神主牌,神主牌分为两层,外层用楷书写上三行字,中间一行写上“显考讳××字××府君之神主”,如果是女的,则写“显妣×母×氏××之神主”,在其右边写上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左边一行则写上男×× ××奉祀。内层只写中间一行,左右两行不用写。不过“主”字只写成“王”字,上面空了一点,为的是待请来的有身份人士用朱笔加上一点而成“主”字,随后再用墨笔将这红色的一点填成黑色,这就是点主,而神主牌终告完成。之后,便可将神主牌供上神台,让子孙在死者的生日(生忌)、死日(死忌)以及岁时大节拜祭。
广州民间丧礼习俗“白事”礼仪
点主要请有身份的人来主持进行,其人称为鸿题,另外请一人为赞礼(司仪),身份可以比鸿题低些。高门大族会在鸿题之外,再请一至二人为襄题,以隆重其事,显示身份与气派。
请什么人做鸿题,那是很有讲究的。首先是其人要与死者的地位、身份相称。其次是最好请有功名的人,如举人、进士、退休官员等,能请到翰林乃至探花、状元就更好,因为中了科举的人,除了丧家有面子之外,据说还能给后代子孙带来科举运气,光宗耀祖可期。中下家庭请不到大人物,则退而求其次,请的是学官、绅士等。但不管所请的人地位高低,例不请武官,因为武官事关杀戮,恐对子孙不利。文官而曾任刑部官职的,也不能请,嫌其带有杀气。民国初年有位大绅士冯某死了,家属打算请清远人榜眼朱汝珍为鸿题,本是十分理想的,但有人提醒,朱在考中榜眼之前,曾经在刑部当过七品小官,因而不得不放弃,而另请他人了。
放系宜家的时代,我们可以理解为,邀请的“鸿题”最适宜的身份系公务机构人士,看餸食饭啦,人脉宽广,经济充裕的,稳个高级D的干部啦,如果穷穷地的,米稳个科员都OK架啦。但系需要了解清楚,同一级别的“鸿题”请高不请低,例如大家都系科级,A为东山区的科技干部,大权在握;B为市的科技干部,喽啰一个。宁愿系请B唔请A的。何解?A者不过无根浮萍。B者靠山够力,印“贵”也。但系记得哦!“公检法军”任职的人士系不适宜做“鸿题”的。
举行点主仪式的日子,各地有所不同。广州的点主,则是在末七举行。有人认为应在六“七”,但俗例此日是暗七,丧家不举哀,只煮些寿面供于灵前。
点主仪式很隆重,丧家十分重视。整个程序是这样的:主家先期摆设公案,案上陈设朱、墨砚台各一个,笔架一座,新笔两支,新的朱砂、墨条备用。鸿题、襄题到后,先请在旁厅小坐喝茶,吉时一到,就请他们到大厅上坐,知客持新毛巾、清水供鸿题等洗手后,孝子捧着神主牌跪请荣题。此时赞礼人宣布仪式开始,鼓乐齐奏。鸿题先用朱笔在“王”字上添上一个红点。这一点也有讲究的,要将它写成近于桃子形,尖端向上,下端圆垂,而且要刚好处在“王”字的上方正中,不得偏斜。待朱砂点稍干后,鸿题再持墨笔将朱点填黑,“王”字即成为“主”字,同时口中高唱颂词:“日出东方,一点红光。子孙昌盛,福泽绵长。”颂词既毕,即将笔向后一抛,早已预候的孝子将笔接住,以示后继有人,永承福泽。随后鸿题向神主牌一拜,孝子在旁答拜。于是主家送上酬金,鸿题等人接受后告辞。此时鼓乐齐奏,主人恭送大宾离开。下一步是家人逐一向神主牌行礼,并将神主牌内外两层嵌合为一,仪式便告完成。
点主日子是丧事结束之时,故这天丧家的人都除去丧服,改穿吉服,而且面现笑容。神主牌便供上神台,留待以后依时拜祭。
邀请“鸿题”系要封翻个利是给人的。至于几多钱?蘇法廣师傅又列举一D“旧时”的标准给大家参考下啊下。鸿题的酬金,因身份而异,有高有低。例如南海人桂坫是清末翰林,父亲是探花商衍鎏,身份高酬金自然就高,据说在一二千两银子之间。江苏人黄思永,是光绪六年状元,其后南游香港,适值港人韦氏家有丧事,请他点主,酬劳高达一万元。内地人闻知,惊诧之余,不禁感叹:“粤人之豪,即此可见。”
高额酬金,有时也不一定能请来所想请的人。例如民国初年,广州一名赌商死了老婆,打算请番禺名人吴道镕作鸿题,酬金是二千银元。吴是清末翰林,又是著名书法家,条件当然适合,岂料被吴一口拒绝。因为吴是位淡于名利、品格高尚的人,不愿为赌商点主而自毁名声。这一清高举动当时受到人们的一片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