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脱贫攻坚中树立良好家风
推动移风易俗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力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切实解决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等问题,促进农村牧区社会管理与经济同步、协调、平衡发展,助力全市脱贫攻坚顺利开展。现就我市在脱贫攻坚中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注重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把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为目标,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为保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切实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逐步消除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陋习,加快补齐农村牧区“精神短板”,有效提升乡风文明,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宣传引导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把宣传教育、正面引导作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良好家风的根本途径,大力加强农牧民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规范治理力度,依法依规坚决惩处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现象。
2、坚持党委政府推动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相结合。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作为,强力推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推动移风易俗、树立良好家风。注重农牧民的主体地位,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重要作用,坚持群众自治、群防群治,增强群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
3、坚持破除陈规陋习与尊重乡风民俗相结合。工作中既要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文明风尚,破除陈规陋习,也要注意把握政策界限,因地制宜,分类对待,正确处理推动移风易俗与尊重传统礼俗、习惯的关系,确保移风易俗工作体现民意、顺应民心,稳妥推进。
4、坚持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实际,重点整治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对不良现象要通过强大的舆论引导,树立鲜明的社会导向,同时要着眼长远,从关键环节入手,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三、主要目标
到2018年底,各旗县区要组织所有嘎查村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监督组织,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规范办事,实现结婚彩礼、婚丧喜庆费用等明显下降、子女不赡养问题明显减少,农村陈规陋习蔓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到2020年,实现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发展,孝老爱亲、勤俭持家、诚实守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理事等良好社会风尚基本形成。
四、工作重点
(一)深化宣传教育,营造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
1、广泛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教育活动。由市、旗县(区)宣传部门主导,以镇村(社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各级文明办、扶贫办、驻乡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作用,每半年开展1次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农牧民注重家庭、家风、家教,用良好家风支撑良好社会风气,着力解决“孝老”、“爱幼”、“睦邻”问题,杜绝“儿孙满堂、无人赡养”的现象。以“致富圆梦”为主题,开展文明新风宣传教育,引导农牧民树立崇尚科学、破除陋习、遵纪守法的观念,抵制和克服懒汉思想、等靠要思想,展现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激发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强烈愿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以党员干部、有赡养义务人群和青年为重点对象,开展陈规陋习蔓延危害主题教育,通过典型案例示范引领,增强农牧民尤其是贫困群众脱贫圆梦的信心和决心。
2、加大推动移风易俗,树立良好家风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把脱贫攻坚和移风易俗有效结合起来,把推动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优势,开设“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专题专栏,以“孝道文化”宣传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家风的重要内容,报道各地在脱贫攻坚中推动移风易俗的经验做法,大力培树尊老爱亲先进典型,定期开展“好儿媳”、“十大孝子”等评选活动。要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结合各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定期曝光一批不赡养老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反面案例,教育引导子女尽赡养老人义务、厚养薄葬,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要发挥全媒体多样化传播优势,吸引农牧民参与互动,促进交流和提高。要加大移风易俗公益广告刊播和嘎查村墙体广告宣传力度,市旗县区主要媒体在脱贫攻坚期,要在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不间断地开播相关内容,宣传社会主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