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2月7日电(记者罗争光)民政部有关负责人7日在相关会议上表示,各地党委政府要坚持民生优先、坚持服务为先、坚持城乡统筹,加强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补齐殡葬公共服务短板。
12月6日至7日,全国丧葬礼俗改革暨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座谈会在陕西省大荔县召开。民政部和各地民政部门涉殡葬管理工作相关人员在座谈会上交流了推进丧葬礼俗改革、加强公益性公墓建设的经验做法,共同探讨深化殡葬移风易俗。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在会上表示,加强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补齐殡葬公共服务短板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坚持民生优先,按照城乡统筹、规模适度、节地生态、方便群众的原则,优先建设公益性骨灰堂,统筹建设公益性公墓,解决供需失衡、结构失调、价格过高等问题。要坚持服务为先,切实加强公益性公墓管理,实行政府定价,执行公墓行业服务标准,创新公益性公墓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坚持城乡统筹,加强原有农村公益性墓地和历史埋葬点的撤并整合,坚决制止和纠正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管理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
近年来,一些传统丧葬陋习、群众丧葬负担重等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对此,各地加强研究探索,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革除丧葬陋习、深化移风易俗方面的模范作用,探索建立党员干部办理丧事活动报备制度,注重发挥乡贤能人、道德模范等群体的示范作用,发挥村(居)委会及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将殡葬改革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不断把殡葬新理念新模式转化为群众的行为习惯和准则。
王金华表示,下一步,推进丧葬礼俗改革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把握“破”与“立”的关系,正确诠释和传承殡葬传统礼俗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创新更多体现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治丧新模式新礼仪;二是注重“繁”与“简”的适度,引导新时代丧葬礼仪,有效保障基本需求,满足合理个性化需求,做到繁简有度、彰显人性、体现内涵;三是消弭“生”与“死”的屏障,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生”与“死”的关系,消除殡葬“负魅场”效应,解决好治丧、祭扫场所问题,让文明礼仪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