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福生(左二)和曹建国(左三)在杭州殡仪馆开放日活动上获表彰。张茵摄
    中新网杭州3月24日电 题:“生命摆渡人”——老殡葬人的四十年
    作者 郭其钰 陈怡宁
    对于傅福生和曹建国来说,比起和生人打交道,面对亡者时反而更加从容。
    在杭州殡仪馆工作40年,负责遗体接运工作的傅福生运送过的遗体以万计数。他接运过享年107岁安然去世的老人,也接运过儿童医院里的夭折孩子……
    尽管工作时的许多经历让人“揪心”,但傅福生的讲述显得很淡然。“因为我算民政世家了,我的父母也是做民政工作的,所以心里没有特别大的障碍。”
    和情绪激动的家属相比,傅福生是安静的存在。但每当车子行驶到桥头、转弯处时,他总会替泣不成声的家属们高声呼喊逝者的名字(地方习俗),提供“摆渡者”所能给予的最大善意。
    相比于傅福生一如既往的平静,杭州殡仪馆社会服务科负责人曹建国回想起自己的入行初体验时,颇有些不好意思。“真的很害怕,特别害怕,一开始都不敢用手碰。”
    让曹建国记忆犹新的是一位在车祸中身亡的男士,曹建国花了近12小时尽量还原了他的容貌。
    “等我整理好以后,逝者的女儿一看到遗体就开始流泪,她说‘师傅谢谢你,你让我爸爸看起来和以前一样了’。”曹建国回忆,那一刻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面对以傅福生、曹建国为代表的“生命摆渡者”,逝者的亲属们总是满怀感激又尽力避免与他们的二次交集——这是这份职业的特殊之处。而特殊的职业也让这群“摆渡人”有了特殊的生活。
    如果不告诉旁人职业,曹建国那双指甲平整又极其干净的手会让人误认为他是医生。曹建国告诉记者,在这份工作中,卫生不仅是习惯,更是一种制度——每完成一样遗体工作,就要进行一次消毒。工作时更要“全副武装”,戴好防护手套、厚防护服、口罩、帽子等。
    但除了过分的“洁癖”外,曹建国和傅福生都是很没有“存在感”的人。比起其他职业的人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格外“谨小慎微”、沉默安静。
    避免参加同学聚会之类的场合,是这群殡葬工作者的“自觉”。傅福生坦言,由于担心别人会感到“晦气”,自己在刚入行的几年里断了和老同学的联系,也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在做什么。
    曹建国同样深谙这份工作的“潜”礼仪——不说“再见”、避免与人握手。甚至在网络中,他也一直处于“隐形人”状态——朋友圈里零动态,连头像也是初始图案。
    但作为“生命摆渡者”,老殡葬人在“摆渡”他人的同时也学会了“摆渡”自己。那是看过了太多生死之后对生命最深切的感知和护佑。(完)